行业新闻
INDUSTRY NEWS
吉卜力将何去何从?
2014年7月,一则吉卜力解散制作部门的消息,引发了大批影迷哀悼。8月8日,吉卜力工作室的前任社长铃木敏夫在NHK电视台《ASAICHI》节目中澄清,“吉卜力以后肯定还会做动画,而且,宫崎骏先生好像也会继续参与。”至此,传言终于告一段落。但是,外界对吉卜力命运的猜测从未中断,吉卜力的谢幕,仿佛也只是时间问题。
吉卜力工作室是日本动画界的旗帜。然而,它近年来连遭重创:宫崎骏在2013年9月宣布退休,《辉夜姬物语》遭遇惨败,票房仅51亿日元,近期上映的《记忆中的玛妮》同样票房不佳。随着宫崎骏的离开,属于吉卜力的时代仿佛已经结束了。
“我是一个20世纪的人,我不想面对21世纪。”宫崎骏曾说。这像是对吉卜力命运的预言。吉卜力的辉煌与没落,源于它最初的理想、它所坚守的哲学,这一切都深埋在它的血脉和灵魂中。
吉卜力的诞生:日本动画产业的理念之争
吉卜力工作室在成立之初,就是日本动画界特立独行的存在。吉卜力的神话,涉及到日本动画界两条路线、两种模式持续数十年的纠缠与斗争。
在1960年代,“东映动画”是日本动画界的霸主。东映以打造“东方迪士尼”为己任,自从1958年推出长篇动画电影《白蛇传》后,每年都会制作高成本、制作精良的电影动画。东映的动画人物动作逼真、场面调度精准,形成了鲜明风格。1963年,22岁的宫崎骏进入东映,成为一名动画师。而一年前,被尊为“动漫之神”的手冢治虫,刚刚离开东映,创建“虫制作”动画公司。
从此,“东映”系和“虫制作”系,成为贯穿日本动画产业发展的两条轴线。一个新时代的序幕就此拉开。
手冢治虫对未来的判断十分敏锐:“今后是电视动画的时代。我要把电视动画推广到每一个日本家庭的起居室去。”电视机作为新的媒介,已经普及。“虫制作”的理念就是占领电视。1963年,电视版《铁臂阿童木》播出,轰动日本,创下了收视率神话。
“虫制作”成功的背后,是巨大的工作压力。与制作周期长、资金宽裕的电影动画相比,电视动画制作节奏快、成本低,工作强度极大。《铁臂阿童木》每周制作一集,每集近30分钟,在当时简陋的创作环境下是不可想象的。这样的高压下,虫制作的不少职员每晚睡在睡袋里,在办公室过夜。但他们的收入却不像他们制作的动画那么光鲜。虫制作为了抢占电视台的渠道,不惜一再降价,《铁臂阿童木》的单集预算仅为50万日元。很快,动画行业陷入了恶性竞争,从业人员的薪资也被压得很低。
为了节省成本,虫制作将每秒24帧的动画,缩减为每秒12帧,甚至8帧。此外,手冢治虫还采用了美国“有限动画”的方式,只修改画面中有动作的部分(如说话时人的口型),其余只用一张画作。在宫崎骏等“东映”系工作的人员眼中,这无疑是偷工减料。“虫制作”模式下的作品,表现力自然不如东映的电影动画,但新媒介也激发了创新。虫制作的杉井仪三郎、出崎统等人,引入大量静止特写、摄影用光、注重特写、多用象征符号、频繁的镜头切换等手段,弥补了人物动作的不足,这种风格也成了日本动画的一大标志。
“东映”系与“虫制作”系针锋相对的制片理念,本质上是电影、电视两种媒介的对立。在1960年代,虫制作系的理念,无疑比东映系的理念更先进。
“东映”系的风格并没有完全消失。亚细亚堂的望月智充、原 SHIN-EI 的原惠一、地图的细田守,甚至当今的京都动画,都有昔日“东映”的影子,但他们都逐渐接受了虫制作系的思想。
虫制作公司于1973年解散。但虫制作对日本动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带给行业带来活力,使得商业动画变得风格多元、充满创造性,也让动画从业人员饱受加班、低薪之苦。而且,虫制作低成本的制片模式,带动了全行业的恶性竞争,一些粗糙的作品充斥市场。当日本动画带着这种风格,开辟西方市场时,欧美观众难以接受。一时间,“日本动画”成了粗制滥造动画的标志,观众们甚至生造了“Japanimation”这个词。
这时,有人还在坚守着东映的传统,他就是宫崎骏。带着这种信念,宫崎骏、高畑勋、铃木敏夫,以及《风之谷》的团队,在1985年成立了吉卜力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