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INDUSTRY NEWS
生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人,对于国产动漫产业片都有很多美好的记忆。闹天宫的猴王、没水吃的和尚、系兜兜的哪吒,这些就不用说了。想想那时候,我们有多少次因为慢慢融化的雪孩子而泪流满面;因为没头脑和不高兴而开怀大笑;因为葫芦兄弟而热血沸腾。这些生动有趣的动画形象几乎是70、80后人群儿童时期最重要的流行文化记忆,而且是充满中国元素与中国价值观的记忆。
90后和00后们也都拥有自己的动画记忆,动画片现在依旧是孩子最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但是现在孩子们最美好的动画记忆中,已经不再有太多的中国元素了。即便有,当他们长大一些后回想起来,也未必觉得是什么太美好的回忆。是中国的动画片越拍越少了吗?当然不是。大家都觉得日本是世界第一动画大国吧,想来日本的动画产量一定是中国动画的好多好多倍吧?其实不然,早在2008年中国动画产量就已经赶超了日本。到了2012年,国产动画的产量已经是日本的2.5倍,达到令人咋舌的26万分钟,可是一般观众除了那几只羊和两头熊,一时间基本想不起中国还有其他什么动画角色吧。
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动画虽然年产量不高,但在世界上是具有相当高地位的,被国际上称为“中国学派”。90年代以后,中国动画迅速衰落,“中国学派”几近消亡。现如今,虽然国产动画产量连年超二十万分钟以上,但这只是产业繁荣的虚假表象。中国动画的国内外影响力其实不升反降。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原因很简单——动画是门特殊的生意,而中国人目前还不会做这门生意。动画这门生意,在带给世界快乐的同时创造财富。这门生意是要用热爱、创意、专业与坚持去辛苦经营的。当动画沦为简单的产业数据之后,那它所有的魔力也就消失不见了。
动画不是堆砌笑料博孩子一笑的东西。几只萌羊和蠢狼的闹剧;狗熊与白痴的纠缠,这些只能让成人觉得弱智,让孩子变得弱智。全国每年开的各种动漫研讨会,都会有大量的日本动画专题讨论。业内也有专家学者用论文或专著论述日本动画的成熟和市场化的完善。好像中国只要掌握了日本的路径,做到了日本的规模,那就一定可以取得动漫产业的成功。其实不然,大家好像都忘记了动漫作品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内容对观众的触动。作品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核触动了人心、引起了认同,观众才会和角色之间产生情感纽带。而正是这种情感纽带促使受众对这些角色形象进行反复的消费,进而创造出巨大的附加值。而让观众真正产生共鸣的角色,不能只靠可爱、靠炫酷,真正的核心的价值是它们反映出的人生主题——成长。
每个人都会面对成长这个问题。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会遇到问题、挫折、努力、成功或失败。这些都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经历与财富。我们或藏在心里、或与人分享,不管怎样,只要想起这些记忆,我们总会激动、唏嘘、感叹。而在欣赏这些动漫作品时,我们和角色一起拥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这样的经历。我们和角色陪伴着成长,积累回忆。就好像和好友分享共同的财富一样愉悦而温暖。试想一下,观众和角色建立起这样的感情之后,各种后续的消费是不是就顺理成章了呢?
拿日本近十年最火爆的动画片之一《火影忍者》举例。主角鸣人一开始是团队中最差、最笨、最不受欢迎的一个。从第一天开始,他就要面临一系列的成长问题。其实,鸣人指代的就是一个普通的孩子,没有什么超乎常人的优势,但他有梦想、知努力,这不正是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最为需要的两种特质吗?有梦想就有目标,不管梦想是不是能够实现。知道努力,就能不断前进,一步步地靠近梦想。在故事的开始,鸣人就大声地喊出了自己的宣言,要成为火影忍者。他要成为这部动画世界观中最有成就的人。一个比一般孩子还要不如的主角,如此认真而有力地喊出了自己的梦想。对于每一个在成长中徘徊前进的孩子,是不是一种共鸣与鼓励呢。
在以后十几年的连续播出,鸣人不断努力践行自己的梦想,找到了同伴、获得了认可。而当年看着鸣人喊出梦想的小观众们也逐渐地长大成人,甚至为人父、为人母。随着自己的成长,有事业、家庭、子女,他们的心境可能不再有少年鸣人的心境。动漫也从他们的生活中退居配角的地位。但回想起故事中的情节与感动,他们一样会激动、会神往。
动画就是这么神奇,他不单单只回报作者财富与地位,还有一颗永远不老的童心。中国的动画人共同努力吧。别让我们的孩子长大后觉得:小时候看的动画好蠢!
原标题:国产动画高产背后的隐忧:精神内核缺失
来源:天津日报